繁体简体

“删Q”案折射的民意氛围与政党政治脉动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深度分析      2021-10-27 11:22:26

    日前,绰号“3Q”的台立法机构民意代表陈柏惟以创纪录的51.72%投票率遭台中市第二选区民众罢免,成为民进党修“选罢法”以来首个有此下场的立法机构民代。陈是民进党侧翼、“急独”的“台湾基进党”唯一一席民代,这场罢免案既是蓝绿政党斗争的投射,也被视为年底四项“公投”、后续罢免和明年台中市地方选举的前哨战,更体现出岛内民意氛围和政治的复杂脉动。


360截图20211027111439635

陈柏惟 图源:台媒

  陈柏惟是岛内青年“台独”民粹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辜宽敏等“台独”基本教义派和深绿视为宠儿。其本人原为影视从业者,加入“基进党”后曾参选高雄市议员未果。但在2019年“二合一”选举中,趁着民进党操作“反送中”和“反韩”激起岛内极端民粹沉渣泛起的歪风窜升为网红,将自己炒作为“反中”“反建制”“反传统”的先锋,意外击败了在台中第二选区经营多年、30年来未尝一败的蓝营地方势力黑派颜家胜选,登堂入室进入立法机构。据颜家描述,选前本已做好地方动员,投票日却发现大量从北部都会区来的“不知道谁家的小孩”,坐着蔡当局特别优惠的专列回选区投票,导致陈以微弱优势胜选。

  应当说,陈柏惟彼日暴起,是台湾社会氛围因两岸形势剧烈震荡,以及岛内传统政党政治受新媒体生态和青年民粹思潮冲击而导致的“必然中的偶然”。如今其被罢免暴落,也是蔡英文连任两年来上述形势新变化所致。

  首先,是台湾民意流转的高速率和可塑性。岛内常讲“民意如流水”事实上是说,台湾所谓“民意”更多是被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塑造出的“伪偏好”,而非选举政治假想的“理性人”。台中第二选区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该选区摇摆不断,从民代到市长无论蓝绿都很难获得连任。一方面,陈被高票罢免,代表了选民对陈背后的民进党“反中保台”路线和所谓“进步价值”的一次抗议,正如台“中广”董事长赵少康所言,“芒果干没那么好卖了”;但相应地,罢免后期上升为蓝绿对决后催生出同样较高的“反罢免”票数,也表明岛内各世代、阵营间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此消彼长、冲突对立,并非单向运动而是呈现一定的钟摆效应。既不能被简单归结为“天然独”“全面绿化”,也不必然一定会向理性方向发展,而是会不断被岛内外形势和政治力量刻意塑造为合乎某种政治目的样态,导致台湾因频繁选举而不断震荡、割裂。

10406_57b5a6eb4542c6eb8f60a10bc783a7f4

  其次,蓝绿政治斗争的复杂博弈。此次罢免投票率创新高,投票人来到选举人的半数多,可见蓝绿高度动员和策略博弈。国民党方面,朱立伦上任后需要一场胜利提振党内士气,凝聚蓝营基本盘,为年底和明年各项选举斗争打基础,全力结合地方派系分进合击配合民间团体参与罢免。国民党方面通过全党动员的舆论斗争,定调选举是“是非对错而非意识形态对决”,有效阐明陈柏惟不适任性,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话语权,朱还偕江启臣、赵少康等大咖都率党公职亲赴选区催票,激发蓝选民热情。

  绿营方面则各怀鬼胎、难成合力。“台湾基进党”和民进党既是大小绿关系,也存在竞争分歧,前者不希望民进党太多下指导棋,希望保陈并为未来的市议员和市长选举蓄力,更多希望冷处理以降低投票率。对于民进党和蔡英文,陈本就是其礼让胜选,保陈并不是第一目标,如果冷处理导致陈像此前绿议员王浩宇被一样是高同意对低反对被罢免,冲击的是民进党的“抗中保台”路线。相对而言,高投票率下陈小负也释放一个信号,民进党未全力动员也能催票,且拉下一个羽翼渐丰、与己竞争的侧翼,培植更听话的新小绿甚至干脆推出自己人马,显然是更好选项。因此,蔡等民进党高层前期仅口头挺陈,安抚支持陈的新潮流和“独派”等,但绝不为陈站台做出切割,后期渲染罢免是“统独对决”推动蓝绿对决。岛内媒体也多指出,陈实际是被民进党“坑了”,陈也承认“蔡英文不是队友”。循此脉络,接下来或将登场的罢免、“公投”都很难就事论事而会不断被冲高到蓝绿对决。现行规则体现“马太效应”,大党很容易通过高度动员挤压小党生存空间,台湾政党政治也将在“碎片化”和“两极化”中震荡。

  再者,“罢免文化”折射岛内政治生态的庸俗化。民进党不敢全力护持陈柏惟的一个现实因素,是因为陈本身的政治品质和个人操守极为败坏,除违背民意操弄“反中民粹”和为蔡当局开放“美猪”、拒绝大陆疫苗等恶政护航,引发选民厌弃,还不断爆出肇事逃逸、支持毒品、参与赌博等黑料,击穿多数选民道德底线,一时间成为岛内舆论场“过街老鼠”,即使像PTT这样绿色民粹聚集地都对其厌恶有加。纵观近年来数次罢免,被罢免者或深陷高度争议,或政治人格破产,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陈是一个选民今天也费解“怎么能选上”的烂咖,发动罢免的也正是当年投给他的支持者。这种民意震荡诸如布朗运动的盲动性背后,是台湾罢免文化、选举文化的一种心理逻辑:即选民事实上追求和实践的是一种“选主(electocracy)”而非“民主(democracy)”,是一种只追求投票形式而忽视内涵的买椟还珠。简而言之,随着台湾选举体制的浮滥和选举门槛的下调,选举逐渐演变为民粹宣泄情绪的途径而非公正理性的公共政治生活。这种庸俗化、娱乐化的“政治选秀”成为政治正确后,选举变成了沙盒中的权力游戏,言行投我所好者送你上青云,让我“不爽者”推你下地狱,即使后悔也可以动用罢免工具“纠错”,而忽略非理性化的政治生活带来的内耗、停滞和错乱,给两岸关系和岛内民众自身长期利益的损害。应当说,台湾政治社会的极端化、民粹化是一个相互激励的恶性螺旋,政党和体制塑造“无脑选民”,选民偏好则会促使政客热衷用民粹作秀换取短期利益。这是岛内政治社会近年来乃至未来长期螺旋下沉的内在逻辑之一。(作者 岱昀 特约评论人)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