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历时87天,歼敌7.8万余人。敌军虽向北发起猛烈进攻,却只前进了100余公里。中朝军队保全实力并撤至“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机动防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为进行下一次反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_1634097825947

  1951年1月下旬,当中朝军队转入休整,准备两个月后再发动春季攻势之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反攻。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敌人攻势,争取时间等待后续兵团到达,以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了第四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图源:中国共产东新闻网

  ■作战背景

  我军经三次战役的胜利,已取得了一定的对现代化装备之敌的作战经验,士气异常高涨,但是我军减员很大,兵员没有得到补充,而且第9兵团尚在元山、咸兴一带休整。同时,随战线南移,我军运输线已长达五百五十公里至七百公里,在敌机狂轰烂炸下粮弹物资补给十分困难。于此同时,美国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迅速的运输手段,不仅扩大军火生产,还从美国本土和其他地区迅速抽调大批老兵补充在朝部队对在朝军队进行了补充,积极准备实施反扑,企图夺回汉城,将中朝军队压回“三八线”以北,挽回颓势,保住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1月15日,敌军为消耗疲惫我军,查明我军情况,开始采用“磁性战术”(始终与同我保持接触,以消耗战制约我军的一种战术)在水原和利川间实施试探性进攻,此时敌人发现中朝人民军队粮弹物资补给困难,我军第一线兵力不足,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准备反攻。

  ■敌我战力与部署

△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参战地面部队 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1月25日,第四次战役打响。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马修•李奇微指挥美军第1、第9、第10军和韩军第1、第3军团共16个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计23万余人,由西至东逐步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针对志愿军迂回穿插的传统战术,李奇微改变了过去只沿公路冒进的战法,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术。

  原本进入战后休整的中朝人民军队于1月27日重新转入防御作战。志愿军第一线部队有6个军21万余人,朝鲜人民军有3个军团7万余人。具体部署是: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简称韩集团)负责在西线组织防御,抗击“联合国军”向汉城方向的进攻;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第39、第40、第42、第66军(简称邓集团),在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司令官金雄指挥的第2、第3、第5军团(简称金集团)配合下,在东线寻机反击。

战役第一阶段:“西顶东放”(1月25日-2月16日)

  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整个作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被迫进行的,但在作战指导上则力求争取主动。在判明“联合国军”的进攻企图后,根据敌我双方情况,确定采取“力争停止敌人前进,稳步打开战局”的方针,坚持“西顶东放”的作战部署,以部分兵力在西线汉江以南坚决防守,钳制美军主攻集团,掩护志愿军主力在东线寻找“联合国军”的薄弱环节实施反击,视情况扩张战果,一举取得了横城反击作战的胜利,使东线之敌全线南撤或动摇。围攻砥平里连打两夜未能解决战斗,因“联合国军”在东线已经形成新的防线,适时果断地停止攻击,全线转入运动防御,从而避免了同“联合国军”拼消耗,在被动的情况下,灵活地掌握了自己的主动。整个第一阶段作战共23天,毙、伤、俘敌2.2万余人,虽砥平里战斗受挫,但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西线  汉江南岸的坚守防御作战

△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在汉江南岸顽强阻击敌人的进攻。图源:中国军网

  敌进攻开始后,我西线第38军和第50军负责在汉江南岸一线阻击向汉城进攻的美第1军。在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困难、工程器材异常缺乏的条件下,我志愿军依托一般野战工事,顽强坚守阵地,每一要点都要和敌人反复争夺,使敌付出重大代价。汉江南岸阻击战进行了20余天,是志愿军战史上最艰苦的防御战之一。我志愿军也从防御作战中吸取教训,在前沿对部队实行疏散配置,火炮也进行分散隐蔽,并总结了“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的原则,同时对白天失去的阵地,夜间再以反击夺回。

  △50军第149师447团坚守防御, 11昼夜毙敌1400余人,音乐家根据其英雄事迹创作歌曲《歌唱白云山》  图源:中国军网

  美第1军经过14天进攻,只前进了18公里,并付出重大伤亡。2月10日占领人民军主动放弃的仁川,但汉江南岸阵地仍在我志愿军坚守之下。2月中旬,汉江已经开始解冻,为避免背水作战,第50军和第38军一部才于2月18日前全部撤至汉江以北。

  东线 横城反击战&砥平里战斗

△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某部向敌后穿插 图源:中国军网

  敌军于1月31日开始,集中8个师开始东线的攻势。美第2师和韩第5、第8师分向砥平里和横城方向发起进攻。志愿军邓集团和人民军金集团各以一部兵力节节阻击,诱敌深入。至2月9日,韩军第3、第5、第8师和美2师一部已进至横城以北,形成突出。

△在机枪的掩护下,志愿军战士向横城之敌发起冲击。图源:中国军网

  1951年2月11日,横城反击战打响。当日17时,中朝军队6个军以迂回穿插战术,向横城地区突出之敌发起进攻。中朝军队在夜间利用敌军间隙大胆穿插,给横城之敌以沉重打击。经激战,歼灭韩8师全部三个团、美2师一个营、美韩军四个炮兵营和韩第3、第5师各一部,共一万二千余人,其中俘虏7800余人(大部分是韩军),是抗美援朝中俘虏韩军最多的一次战斗。

△志愿军打击砥平里之敌。图源:中国军网

  2月13日17时,志愿军各部对砥平里之敌发起了攻击。横城以北战斗的迅速胜利,让作战官兵产生了轻敌思想,认为原州、砥平里等处之敌可能逃跑,为了抓住原州之敌,赶快打掉砥平里,仓促投入战斗。砥平里守敌有6000余人,设置了铁丝网和地雷区,还有20辆坦克,志愿军攻击部队只有3个炮兵连共十几门火炮,作战4个师分属3个军的建制,并且主攻部队的战斗力在前几次战役中受过较重的创伤,未恢复元气。

△砥平里战斗。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李奇微认为放弃砥平里势必使西面的美第9军右翼暴露,面临威胁,下达了死守砥平里的作战命令。美第10军以位于文幕里的美第2师第38团增援砥平里的第23团;美第9军将右翼南朝鲜第6师和英第27旅向砥平里和文幕里之间转移,封闭美第10军前面的间隙。

  经二天二夜激战僵持,我军对敌火力不能压制,坦克不能摧毁,障碍区也未能突破。当敌援兵已到,志愿军弹药耗尽,各部缺粮严重,遂于16日开始北撤。砥平里战斗规模并不大,却暴露了志愿军的主要弱点。美国军方发现志愿军火力薄弱和供应困难,此后开始大胆进攻。 

战役第二阶段:“运动防御”(2月17日-4月21日)

 

△志愿军某部向敌人发起反冲锋。图源:中国军网

  在战役第一阶段,由于我军着眼以反突击粉碎敌人进攻,并准备在反突击成功后乘势向敌继续进攻,只构筑一道防御阵地。实践证明,这样只作一种打算的准备是不够的。因此,在战役第二阶段,我军设置两道防御阵地,以后又增加了一道,增强防御稳定性。具体部署是:第一梯队由西向东依次为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愿军第50、第38、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5、第3、第2军团,共8个军(军团),在西起汉江口,沿汉江北岸经杨平、中元山、横城、烽火山、酒峰至下珍富里一线展开;第二梯队为人民军第1军团1个师和志愿军第26、第40、第39军共3个军1个师,在西起汶山里,经议政府、铸锦山、青雨山、座防山、洪川江北岸至洪川、丰岩里一线展开。

  2月17日,中朝军队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进入战役的第二阶段。我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部署3道防线展开坚守阻击,还及时发起反冲击和反突击,准备争取两个月时间,集结兵力,改善交通运输,囤积作战物资,在“联合国军”深入后再行反击。

△志愿军官兵在冰天雪地里露营。图源:中国军网

  李奇微指挥“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接连发动反攻,先是于2月20日展开“屠夫行动”,紧接着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于3月7日展开“撕裂者行动”。中朝军队第一线8个军(其中人民军4个军团)组织了运动防御。这时,志愿军前线部队的困难局面超过入朝以来任何时期。因弹药不足和炮损严重,炮兵部队大多先撤往“三八线”以北休整。在战斗人员减少过半的情况下,前线部队仍顽强奋战,并以较小的代价迟滞敌人的进攻。

  ■汉城易手

  3月14日,人民军第1军团根据预定计划主动放弃汉城,韩国第1步兵师和美军第3步兵师占领汉城。这是1950年6月以来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该首都易手。中朝第一线部队8个军转入第二线休整,第二梯队的3个军又1个师接替了第一线运动防御的任务。

  ■麦克阿瑟被撤

  3月30日,麦克阿瑟一意孤行,不听同盟国的劝告,连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意见也置之不理,扬言要把战火一直烧到中国去。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军在遭遇中国志愿军时接连挫败,而他的狂妄更让杜鲁门无法忍受。1951年4月10日15点,杜鲁门签署了两份文件,分别为给麦克阿瑟的解职命令,和向新闻界发布此事的公开声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被一并解除其美驻日盟军最高统帅、“联合国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的职务,指挥权被移交给马修•李奇微中将。

  志愿军各部顽强阻击,但总会在他们将受到惨重损害前及时撤出。至4月中旬基本撤至“三八线”以北,敌军发觉志愿军大批新锐部队到达,加上连续作战部队损伤严重,基本上停止了进攻。4月21日,“联合国军”被阻止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文惠里、华川、杨口、元通里、杆城一线,我准备发动的战役反击即将开始,第四次战役遂告结束。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评析

 

  △在第四次战役中,在粮食供应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用土豆充饥。图源:中国军网

  我军在艰难条件下,通过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相结合的方式,顽强抗击拥有强大火力优势的“联合国军”达87天之久,打出要地防御的坚定性;打出纵深防御的科学性;打出运动防御的积极性,有力掩护了后方战略预备队的集结,也为我军现代化防御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志愿军在加平附近追击溃逃亡敌。图源:中国军网

  纵观第四次战役全程,我军兵力部署始终坚持“前轻后重”的原则。第一阶段第一梯队只有4个军另2个师,第二梯队有6个军(欠2个师)。第二阶段由于部队减员较多,第一梯队增至8个军(欠1个师),第二梯队减至3个军另1个师,但规定各军应根据情况组成数个梯队,轮番作战,换班整补,并以反冲击打退敌之进攻或夺回已失阵地。在部分部队由于对“前轻后重”原则贯彻不够受到不应有损失后,志愿军首长进一步强调,“不要在一个阵地上堆很多部队,以免遭受过大的伤亡,也不应死守一地不动,让敌人打完”。这些及时有力的指导和作战中的经验教训,使部队迅速提高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从而减少伤亡,有效歼灭敌有生力量。

△志愿军在横城洪川地区,向敌阵地运动。图源:中国军网

  我军充分利用山地、河流等有利地形,重点选取山腹、山麓等隐蔽地带构筑工事,逐山逐地抗击敌军,尽可能减少我方伤亡、杀伤敌人。从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战线最终固定在“三八线”附近,“联合国军”虽占领一些地区,却没有实现大量消灭志愿军有生力量的主要企图。敌军指挥官李奇微沮丧地说,“我们很失望地发现,他们什么也没有留给我们,而且,最终未遭我军任何打击便安全撤退了……我们朝新的目标线推进时遭到不同程度的抵抗。当地形对他们有利时,他们就掘壕固守;当地形便于我快速推进时,他们就很快溜之大吉”。

△我志愿军战士向敌飞机射击 图源:中国国防报

  在敌人掌握制空权,地面火力和突击力也占有很大优势情况下,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行动,无法抵挡敌人进攻,我军把坚守阵地同反击行动结合起来,增强防线的弹性和活力。在我军各个部队的积极防御下,“联合国军”平均每天付出900人的伤亡代价,才能前进1.3千米。敌人历时87天,才从“三七线”以北地区推进到“三八线”地区。敌方损失7.8万余人,我方伤亡4.2万余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0.67。在装备如此悬殊情况下,志愿军取得这样的歼敌战果,难能可贵。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国防报、《世界军事历史全书》